- · 《中国电力教育》刊物宗[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征稿要[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投稿方[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收稿方[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栏目设[06/30]
任林举:与“鲁奖”不期而遇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初识任林举,是在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上。主持人介绍他的时候,特别提到了他的作品《粮道》,获得了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此时会场上几乎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任林举的身
初识任林举,是在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代表大会上。主持人介绍他的时候,特别提到了他的作品《粮道》,获得了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此时会场上几乎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任林举的身上。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当时,每个人在心里给这位电力系统第一位获得此项殊荣的作家,作了一个定位和评价。当时,记者就萌动了采访任林举的念头,经过酝酿多时,最终这个愿望在期盼中实现了。 懵懂少年的文学情节 人的成长如树木的年轮,一圈圈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在有限的采访篇幅中,记者总是想用最直观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出任林举真实的内心独白,以利于大家更好地品读他的作品。能够实现此目的,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回放他成长的年轮。 许多年前,吉林乾安的一所乡村小学,有一个沉默的少年,每天坐在课堂的角落里,热切地盼望着老师的提问,因为他总是在前一天晚上把应该背诵的课文背得纯熟,准备着第二天向全班的同学展示一下,但老师始终没有叫他的名字。这让他有一些失落,有一些怅惘,但他没有气馁,依然坚持每天把应该背颂的课文背熟,然后,默默地坐在角落里等,他相信,早晚有一天老师会叫到自己的名字。 回首往事,任林举对记者说:“这样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细节或人生状态总是不停地在我的头脑里显现。似乎,它既反映了我的性格,也暗示了我一部分命运。” 任林举读的学校是那种“小学戴帽”的乡村小学,虽然教学水平并不算高,但却能够把小学与中学一气儿连读下来。这对于一个乡村少年来说,就是幸运的了,因为这样就可以免去了每天上下学的跋涉之苦。从那时起,任林举开始无边无际地幻想或阅读一些课外读物,这也是他最重要的消遣和“娱乐”。不管什么书,民间故事、古代章回小说、唱本、人民公社诗选、“高大全”小说等等,只要读着就会快乐着,在没有书藉可读的时候,连现代汉语字典和汉语成语小词典都要背。 1978年,是中国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二年,人们刚刚从文革的麻木中苏醒,任林举说到,他当时也骑在未来的“墙头”之上,面对了左右为难的境遇。是从初中直考中专,还是考取高中后再考大学?在当时,对于一个农家子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决择。最终,他选择了一个在当时看似稳妥的方案,来到长春电力学校成为一名怀着文学梦的工科生。 坚定执着成就文学梦想 每个人的梦想不同,但是实现梦想的过程却大近相同。没有执着的信念,踏实的行动,梦想只是清晨后的莞尔一笑。在走向文学的道路上,任林举首先要过的关卡是说服自己,不断地为自己定位。用任林举的话讲,作为在企业工作的人,要在文学上有些建树,有的人会把你当成业余的“票友”,没有人相信你的天分和你对文学的付出。这种尴尬处境有一点儿像蝙蝠。在你的某些秉赋没有得到确认和认同之前,你靠近鸟儿,鸟儿认为你是兽,你靠近兽,兽认为你是鸟儿。为了让自己活得自信,活得更好,就只能躲在角落里悄悄地修炼自己。久而久之,这种超低调的姿态,反而成为人生的支撑和不可改变的追求,以至于后来成为一种独特的人生领悟。 带着这种执着,任林举开始了他的创作之路。曾有人说,一个人15岁以前的经历,包括家庭及社会背景、性格、爱好、情感等将对他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童年和少年的生活经历对任林举的创作最大的影响反映到了他的作品《玉米大地》上。 2004年,任林举着手创作《玉米大地》,他一边以自己的方式重温人在土地上的感觉,一边尝试着唤醒已经沉睡多年的记忆。当过往的一切渐次从生命里苏醒时,他发现自己又找到了遗失很久的故乡。于是,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在眼前显现:年轻的母亲、逝去的父亲和爷爷、矫二奶奶、张江媳妇、十二舅……从那时起,任林举开始深刻地思考土地与庄稼、土地与农民、农民与庄稼之间的关系,思索着为什么这些人用自己的血汗滋养了一茬茬生命之后,仍然得不到赞美和感恩?为什么历经了种种悲伤、疼痛、无奈、苦难之后仍然如大地一样沉默无声?难道他们从来也没想过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从来都不知道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现在,任林举明白了,在《玉米大地》中,他是在代表这些人向这个世界发出声音。 文学承载着更多的使命 2014年8月11日,对任林举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个日子。那天下午15点17分,当电脑屏幕上出现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时,他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列在其中。任林举向记者道出了当时的感受:“我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欣喜若狂,也没有急着把这消息转告给那些关心或不一定关心我的人们,包括我自己至亲至近的人。我一个人躲在办公室里,关紧门,静静地感受着这个奖给我带来的心灵震颤和情感冲击。渐渐地,那些过往的酸甜苦辣便如漫漫涨起的潮水,漫过我的心头,也漫过我的双眼……” 任林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第四届鲁迅文学院高级评论家班学员、中国电力作协副主席。先后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文字200余万字,著有个人专著《玉米大地》《粮道》《松漠往事》《上帝的蓖麻》等。长篇散文《玉米大地》获“长白山文艺奖”、“吉林省精品图书奖”;散文《阿尔山的花开与爱情》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散文《西塘的心思》获第七届老舍散文奖;长篇纪实文学《粮道》(吉林人民出版社)获“长白山文艺奖”、“君子兰文艺奖”和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粮道》是获奖作品的名字,当记者问及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任林举略微沉重地向记者讲出了他的心里话:“创作这部作品主要还是与我的生活背景和文学创作方向有着很大的关系。当我看到在粮食问题上有那么多亟需人们警醒并深思的问题时,例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我国种子市场和粮食市场有被外资劫持和操控的潜在危险及其可能导致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农村土地撂荒、农民进城改变身份后谁来种地、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如何保障农民队伍稳定的问题;大量使用农药的风险;克隆技术、杂交粮食是否存在隐患等等,我想我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和使命,用自己的笔唤起人们的警醒和良知。” 记者了解到,在创作中,任林举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田野调查,从吉林出发,走了十几个省份,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湖南、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等,从经济发达省份到欠发达省份,从肥沃的土地到贫瘠的土地,从长耕作周期到短耕作周期,从雨水丰富的地域到干旱少雨地区,从人口稀薄的地区到人口密集区……他尽量丰富详实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随着十几个省市间的行程推进,各种各样事件和人物的出现,一些强烈的情绪波动便开始轮番出现在任林举的心里:欣喜、赞叹、哀伤、婉惜、愤怒、忧虑、感慨……不一而足。他感觉到自己确实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个主题,并已经被它深深感染,牢牢抓住。然而面对这样一个大的主题、这样一种大的情感,他该怎么做呢?最后,他决定,他所要做的只能是敬畏它、服从它、顺应它、融入它,与它互动,随它而起伏澎湃。 读过《粮道》后不难感觉,这部作品中,总能让人们感到字里行间弥漫着悲悯情怀和一种凛冽的精神,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一份责任和情怀。对此,任林举这样回答:“我一直认为,作家就是应该恪守自己的天职和责任。至于什么是作家的天职,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规定,但一个作家得自己心里有数儿,有一个起码的底线。也就是说作为作家必须有最起码的正义感、责任感,灵魂要高尚、纯净。写出来的作品,应该能够激发人们的美好想象、美好情感,能够给人以真的追求、善的向往、美的享受和正能量。如果一个作家写出来的东西,连自己的亲人和子女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让他们看,就算写得再多,挣了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 采访结束,记者不禁感慨,万物自有定数。一部作品被大众接受,被时代认同,必定是它有其对社会、对民众、对未来的关切,而它也会得到应有的殊荣,这就叫公正。
文章来源:《中国电力教育》 网址: http://www.zgdljyzz.cn/qikandaodu/2020/0714/378.html
上一篇:在《乌镇时间》里
下一篇:浅谈我国电力与能源现状及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