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电力教育》栏目设[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收稿方[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投稿方[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征稿要[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刊物宗[06/30]
我国教育纠纷的合同性质及解决机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纠纷呈现出多发之势,一些学者借鉴国外教育纠纷解决模式的经验,主张我国要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纠纷解决途径,[1]比如引入教育仲裁制度、建立教育行政复议制度等
近年来我国教育纠纷呈现出多发之势,一些学者借鉴国外教育纠纷解决模式的经验,主张我国要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纠纷解决途径,[1]比如引入教育仲裁制度、建立教育行政复议制度等。[2]但总体来看,教育纠纷解决还面临不少难题:由于“依法治校”观念尚未深入人心,传统单方管理的观念导致纠纷隐患并未消除;教育机构违法行为缺乏自我预防机制,而受教育者权益救济途径不畅;整体来看相关立法滞后、纠纷解决程序缺失。其实,我国教育纠纷解决途径不畅通的一个根本瓶颈在于我国对教育机构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界定不清晰,导致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均供应不足,准确定位教育纠纷的性质是建立科学的教育纠纷解决机制的前提。因此,本文从剖析教育机构与受教育者之间现实存在的合同关系入手,探讨教育纠纷的解决机制。
一、我国教育纠纷解决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依据我国目前社会纠纷的解决框架和路径,教育纠纷的解决途径可以是提起诉讼、申请仲裁,但都面临着不同困境。教育服务领域的合同纠纷符合《仲裁法》的适用范围,但仲裁的前提是有仲裁条款,在实践中,教育机构与受教育者很少有约定仲裁条款的,因此难以启动仲裁程序。教育行政诉讼制度是针对教育行政机关设计的,但我国《行政诉讼法》只明确规定了当事人的人身权、财产权遭受侵害时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但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在行政诉讼制度的保护范围,学校不是行政机构,学校的行为也不属于行政诉讼受理范围。
我国民事法律没有对受教育权做出规定,受教育权的救济在民事诉讼中也处于困境。虽然《合同法》应该为教育合同纠纷提供解决规则,但由于我国长期对教育合同规则缺乏立法和研究,《合同法》也没有对教育合同作出规定,因此解决教育合同纠纷的规则和依据严重缺失。《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是学校教育活动规则的直接法律依据,但是两部法律对教育纠纷的解决机制也几乎没有规定。规则的欠缺导致教育纠纷案件的实践处理结果各不相同,或是被驳回起诉,或是被长期中止诉讼。[3]这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纠纷处理现状的复杂程度,也影响了司法权威和当事人权益的有效保护。
二、我国教育纠纷的合同性质分析
传统观念认为,教育机构与受教育者属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育机构拥有单方决定教育关系的地位。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合同形式开展教育活动的现象在我国悄然兴起,如办学合同、出国留学合同、委培合同等,这样教育关系通过合同来确立,通过合同履行来完成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与学生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己不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如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收取一些学杂费、住宿费,承担依教育法规及与学生之间的协议来开展教学活动并提供住宿,这些教育机构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属于服务性合同关系。这些合同在订立履行过程中都可能引发教育纠纷,比如如果由于学校提供教育服务设施不符合约定、教育设施存在瑕疵造成学生损害发生的纠纷,就属于合同纠纷的一种。
实践中除了依据国家特殊规定开展的教育活动如军事院校的教育之外,我国的教育纠纷大多都可以归结为当事人对教育合同的成立、效力、履行、变更、解除、权利义务终止、责任承担等发生的争议,这些争议都属于教育合同纠纷。比如教育合同当事人一方违反委托培养合同等,守约方可以追究违反教育合同一方的法律责任,请求赔偿。即便是属于传统教育纠纷的范畴,比如学生在校期间人身受到伤害,也可以纳入教育合同履行纠纷、责任承担纠纷予以解决。
如果将教育机构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界定为合同关系,那么通过教育合同制度,就可以有效预防教育纠纷的发生、顺利解决已发生的教育纠纷:第一,可以规范教育活动、预防教育纠纷的发生。教育合同制度可以明确,教育机构与受教育者之间属于教育服务与教育消费的平等关系,这种服务是教育设施设备、教育技术和教育内容的相结合。通过教育合同制度有利于学校的管理者转变观念、重视合同双方权益均受法律保护的规则和“依法治校”。依据教育合同,还可以直接确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权利与义务规则,促使双方严格按照合同履行自己的义务,诚实守信的开展教育活动。第二,可以统一教育纠纷解决的司法裁判实体规则。近年来我国教育纠纷频频引发诉讼,但司法审理结果却不统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双方之间的关系认识不统一,如果将教育机构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界定为合同关系,那么依据合同条款、依据合同法就可以处理此类纠纷,而合同法上的合同订立、效力、履行、责任等规则已相对健全。比如实践中受教育者缴纳赞助费引发的纠纷就可以按照合同订立、效力规则来解决;教育培训机构虚假宣传招生,受教育者与教育机构的纠纷就可以按照欺诈导致的瑕疵教育合同来解决。
文章来源:《中国电力教育》 网址: http://www.zgdljyzz.cn/qikandaodu/2021/0104/699.html
上一篇:以教育为切入点推动教学改革举措
下一篇:山东省风电参与现货交易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