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电力教育》栏目设[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收稿方[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投稿方[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征稿要[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刊物宗[06/30]
高校声乐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声乐教学作为大学艺术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应该始终以培养创新型音乐人才为教学目标,加大教育创新力度,以求能够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成果。笔者将结合高校声乐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
声乐教学作为大学艺术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应该始终以培养创新型音乐人才为教学目标,加大教育创新力度,以求能够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成果。笔者将结合高校声乐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大家探讨怎样才能突破如今声乐教学的桎梏,探求更加完美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一、高校声乐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声乐教学作为艺术教学中的重要门类,高校对其非常重视,教师作为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一把手,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灵活的教学能力。但就如今的大学教育现状而言,由于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教师往往侧重于课本知识的教授,推行“三点一线”的常规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关注,这种教学思想,阻碍了教育模式的革新。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校声乐的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教学的效果不容乐观。在创新思想的影响下,一些高等院校已经逐渐转变教学思路,教师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声乐教学,站在社会教学的前沿,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对社会的人才需求进行更加及时充分的了解。教师应时刻铭记,当下属于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声乐教学不仅要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具有声乐歌唱能力的人才,而且要紧紧跟随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声乐作品的内涵,从而为实现作品的创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在大学教学中声乐教学拥有着极其悠久且经典的教学机制,但是高校对声乐学科的认知仍旧不完善,甚至有所偏差。为了提高学生的声乐素养,多数高校只是死板地照搬优秀高校的教学课程和教学结构,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未能立足于本校学生的实际声乐水平,使教学模式与本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相符。在这样的现状下,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显得更加迫在眉睫,只有创新教学模式,开拓学生的声乐视野,才能够使他们从心底里萌生出对声乐的喜爱,从而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声乐学习。
二、高校声乐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加强艺术训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的精髓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在于教师能够在这种教学对话中,把声乐的艺术内涵传递给学生。教师在进行声乐授课时,要加强艺术训练,营造更加浓厚的艺术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够进入沉浸式学习状态,在对声乐美感进行体悟的过程中高效地学习声乐知识。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鼓励学生从深层次的角度去体会音乐的内涵,并且将具体的声乐知识融入课堂之中。同时,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思考以及质疑声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运用专业知识去表达生活中的感想,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声乐教育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来进行声乐练习,并进行角色扮演,让小组成员互相表演并互相赏析和评价。教师可以把声乐教学中的不同角色分配给不同的小组,假如一组担任主唱,另一组进行乐器演奏,教师要仔细观察两组成员的配合效果。在演奏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安排两组同学互换角色,再次进行演唱合作。都演唱完毕之后,教师先不做任何评价,而是让两组学生对自己的演奏表现进行自我评判,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演奏之中所体现出来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对其他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互相完善。继而教师再对学生的评价加以补充,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在声乐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求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最终提高自己的声乐素养。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在演唱活动中配合的重要性,对声乐学习也会有更为充分的认识,进而在接下来的声乐学习中做到游刃有余。
(二)创新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发展空间
艺考是检验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考试,而顺利通过艺考便是高校声乐教育的重要教学目标。由于每年的艺考报名人数成梯度增长,使得社会中对声乐人才的需求逐渐出现了饱和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招收声乐专业人才的门槛越来越高。面对此种现象,高校教师应该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突破旧有教学方式的桎梏,不断创新声乐教学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未来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声乐比赛、演唱会等新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声乐素养。同时,教师要避免因为过于追求教学目标而给学生带来心理方面的压力,起到负面的作用,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文章来源:《中国电力教育》 网址: http://www.zgdljyzz.cn/qikandaodu/2021/0424/1278.html
上一篇:高校互联网声乐教育研究
下一篇:论中国舞蹈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