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电力教育》栏目设[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收稿方[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投稿方[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征稿要[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刊物宗[06/30]
论中国舞蹈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影响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中国舞蹈产生的历史 中国舞蹈教育的产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现象,作为“艺术之母”的舞蹈艺术,它具有古老性。据记载,在周代时期,就已经有了专门的教育体制,当时的
一、中国舞蹈产生的历史
中国舞蹈教育的产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现象,作为“艺术之母”的舞蹈艺术,它具有古老性。据记载,在周代时期,就已经有了专门的教育体制,当时的教育内容被分为六种,称作“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而其中的“乐”就是艺术的总称,它包括了音乐、诗歌和舞蹈。在那时,礼乐并重,“礼”用来区分社会阶级,“乐”可调和阶级矛盾。例如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说明当时的礼乐,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让统治者的地位得以维护。由此可见当时舞蹈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维护统治阶级而服务的,也是针对王室及贵族子弟学习的。在当时,贵族子弟必须按照严格的规定分阶段学习,学习的人必须在13-20 岁之间,例如在13 岁时期学习“小舞”,15 岁学习“象舞”,20 岁主要学习“大舞”。学习上也有一定的制度,在学习期间会有专门的人进行监督和检查,所以周代舞蹈教育机构的建立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
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专门设立了收集管理俗乐和俗舞的乐舞机构——乐府,还有专业管理宫廷雅乐雅舞的“太乐署”。它是统治阶级专门所有,并明确规定只有高官和关内侯的亲生嫡子才有选举和参加的资格,而且年龄要在15到30岁之间,还要求身高五尺相貌端正者,身材优美者才能成为舞人。隋炀帝时期,当时的专门乐舞机构变为“太常寺”,据记载,当时太常寺招收博士弟子达到过三万余人。在唐朝时期,因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再加上统治者又酷爱歌舞,唐代的乐舞机构就有隋朝时期的太常寺,后又加入了教坊和梨园。舞蹈教育也因唐朝的繁荣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后来随着唐朝的衰落,宫廷的舞蹈教育也逐渐走向低谷。宋代时期,因城市化市场经济的兴起,民间舞蹈与其他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例如宋代的瓦子勾栏风靡整个社会,形成了大众的娱乐中心。后来因它们的形式多样,广受大众喜爱,成了民间集会的主要内容,因为是民间舞蹈形式,艺人们只有把先辈的舞蹈艺术艰难而执着地传给了一代又一代,因受当时社会的影响就演变成了一种自发的民间教育活动。
在20 世纪50 年代初期的新中国,中国的舞蹈教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体现在当时舞蹈文化和舞蹈思想的变化,舞蹈艺术的变革引入了人的思想与教学,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的舞蹈艺术,使口传身授、师徒相袭的教学方式真正转变成为了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舞蹈教学体系。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后,舞蹈教育又重新走向了一个新时期,引入了大量的外国舞蹈形式,研究各种具有民族特色风格多样的舞蹈形式,舞蹈教育开始明确了自己的路线与目标,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专业体系。进入21 世纪,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使舞蹈艺术文化更加国际化,舞蹈艺术也开启了全新的篇章。
二、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规律
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有客观的外部因素和其本身的内因,如社会生活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变迁,以及社会思潮的演变等都是决定舞蹈发展规律的重要因素。按古代舞蹈发展的历史来看,从先秦到汉唐是中国乐舞和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因统治者的喜爱、经济的发达和政治的稳定。从宫廷到民间,从天子到百姓乐舞都是人们艺术活动的主要形式。可是宋代以后,元明时期,因人们的喜好和艺术的多元化,戏曲艺术因此诞生,使得乐舞与教育逐渐衰落,而后有人认为当时的舞蹈发展是一种倒退,但是这种想法也不完全正确。后来因近代社会思潮的苏醒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充分地证明了当时的舞蹈艺术和教育只是处于舞蹈艺术的低谷时期,而不是倒退。从艺术的发展来说,舞蹈艺术不可能一直处于巅峰,这是时代、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不能因某一时期就断然认为是舞蹈本身的退步,舞蹈艺术本身只有在各种艺术的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中取长补短、相互结合,才能更快地发展自己,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中国舞蹈在新旧世纪交替的过程中,传承了舞蹈的精髓和内涵。中国舞蹈从明清戏曲舞蹈的综合形式中脱颖而出,凭借人体身段去表演现实生活,呈现人们的精神情感,将中国的舞蹈推向21 世纪的辉煌。总之,中国舞蹈自先秦以来,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从娱神、娱人的宗教性,到雅俗共赏的歌舞性,再到戏曲舞蹈的程式性,以及最后到当代舞蹈的专业性等几个层次的变化,都可以从中获得中国舞蹈发展的一些规律,所有这些舞蹈的表现形式演变,都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过程。
文章来源:《中国电力教育》 网址: http://www.zgdljyzz.cn/qikandaodu/2021/0424/1279.html
上一篇:高校声乐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下一篇:宝剑锋从磨砺出读当代电力文化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