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电力教育》栏目设[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收稿方[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投稿方[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征稿要[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刊物宗[06/30]
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地方性高校环境类专业人才培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 新工科教育提出的国际背景 新工科教育的概念是相对传统的工科教育而言,但新工科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化,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加严格。新工科教育是世界工程教育
1 新工科教育提出的国际背景
新工科教育的概念是相对传统的工科教育而言,但新工科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化,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加严格。新工科教育是世界工程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且欧美主要的工业发达国家在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方面更加具有前瞻性。美国在工程教育方面密集发布了系列文件,如在2004 年发布了《2020 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2007 年颁布了《国家行动计划:应对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系统的紧急需要》以及2008 年发布了《研究与开发: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竞争力的实质性基础》等重要性文件;欧盟国家在工程教育方面也形成了重要的文件,如“加强欧洲工程教育”(E4)、“欧洲高等工程教育”(H3E)、“欧洲工程的教学与研究”(TREE)等,这些规范性文件及其渗透的理念为欧盟体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推动工程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工程人才的国际互认,国际工程教育界在1989 年签订了“华盛顿协议”,该协议对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的规范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也是现在新工科教育推行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中国政府和工程教育界人士的努力下,中国于2016 年6 月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开启了我国工程教育的新篇章。
2 国内新工科建设的总体部署
中国国家领导人在新时代智慧地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中国智造”等国家发展战略工程,无疑为高等院校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国家教育部启动了国内新工科全方位发展的新时代,如教育部紧锣密鼓地在复旦大学、天津大学以及北京召开了标志开启国内新工科教育的三次重要会议;三次会议的议题及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不同。复旦会议于2017 年2 月18 日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百余名代表关于国内新工科发展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会议围绕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工科发展道路等重要议题与会专家达成了10 条共识,作为国内新工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针对国内高校发展的不平衡以及高校办学定位差异的实际情况,此次会议也提出了差异化的工科建设思路:工科优势高校旨在打造工程学科的升级版,培养工程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综合性高校推动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加强不同学科的深度融合以及学科间有机整合,在人才培养上厚人才的学科基础,强化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人才的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地方性高校应聚焦主体办学特色,发挥区域优势,实现产、教、研、学深度融合,积极寻求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培养大批具有较强行业背景、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及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同年4 月,国家教育部在天津会议上组织专家对新工科建设进行了宏观设想和规划,众多高校的代表们对了培养多元化、卓越创新工科人才的真切希望;代表们认为新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实施重大工程、国家战略的的核心工程和系统工程,是当前新工科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工程发展的长远之策。同年6 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北京会议,会议组建了新工科教育建设的专家组,全面启动了新工科建设的议程;此次会议诞生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指南》,对新工科的整体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1)明确目标要求;(2)更加注重理念引领;(3)更加注重结构优化;(4)更加注重模式创新;(5)更加注重质量保障;(6)更加注重分类发展;(7)形成一批示范成果。上述三次会议对新工科的建设起到了统筹规划、方向引领、顶层设计等作用,奠定了新工科发展的主旋律。
3 地方性高校环境类专业适应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 优化理论教学模式,促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优化制定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包括知识体系、能力架构及综合素养。国内高校普遍设有环境专业,为了使环境专业人才培养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那么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时就应该走差异化的道路。要解决好人才培养既具差异化,又能满足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结合对用人单位、毕业生、管理部分的意见和建议,对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采取“逆向设计、正向操作”的措施。具体以行业或产业对环境人才能力实际需求出发,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毕业要求入手倒推课程设置和采取行之有效的理论教学方法。
文章来源:《中国电力教育》 网址: http://www.zgdljyzz.cn/qikandaodu/2021/0507/1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