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电力教育》栏目设[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收稿方[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投稿方[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征稿要[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刊物宗[06/30]
牧风者记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东北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专家简介: 穆钢,1957年3月生,东北电力大学教授,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吉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东北电力大学校长。他长期从事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和大规模风
专家简介:
穆钢,1957年3月生,东北电力大学教授,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吉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东北电力大学校长。他长期从事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和大规模风电联网的研究,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东北、西北主要风电基地和多个电网调度中心,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为推动我国能源低碳发展和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过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国家“973”项目课题、“863”项目课题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1件、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论文188篇。先后获首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4)、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09)、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6)、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0)、国家教学名师(2009)、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5)和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2009)等称号。
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空气流动的动能称为风能,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风能储量巨大,理论上仅1%的风能就能满足人类全部能源需求。
人类利用风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我国是最旱使用帆船和风车的国家之一,至少在3000年前的商代就出现了帆船。14世纪初叶郑和七下西洋,庞大的风帆船队展示了风能的威力。明代以后,风车在提水灌溉、排水造田、磨面舂米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中国沿海沿江地区的风帆船和用风力提水灌溉或制盐的做法,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仅在江苏沿海利用风力提水的设备曾达20万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风力机械是动力机械的一大支柱。
展望世界,在几千年前埃及的风帆船就在尼罗河上航行。16世纪,荷兰人利用风车排水、与海争地,在低洼的海滩地上建国立业,成就了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
1891年,丹麦建成了世界第一座风力发电站,开启了风能利用的新篇章。20世纪30年代初,丹麦、瑞典等国等利用航空工业的旋翼技术,研制出一些小型风力发电装置,发电功率较小,大都在5千瓦以下。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技术进步,风力发电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如今,风力发电是风能利用的最重要形式。
我国规模化风力发电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2017年末联网的风电装机容量1.64亿千瓦(占9.2%),风电发电量3057亿千瓦时(占4.8%),是规模最大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结构调整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了推动风电的快速发展,改变高排放的能源结构,我国在本世纪初规划了8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规模化开发、集中外送”风电开发模式。大规模风电快速发展也带来源网协调的难题,是导致颇受诟病的“弃风问题”的原因之一。
东北电力大学教授穆钢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理论与工程应用的研究,在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评价方面,开展了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动态稳定以及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等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具有原创性的定量评价方法。在本世纪初,他率领研究团队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关注并研究大规模风电基地联网带来的系列难题,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大风电场群高渗透率联网的规划与运行方面研发了多项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东北、西北主要风电基地和多个电网调度中心,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为推动我国能源低碳发展和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1月8日,由穆钢带领科研团队完成的“大规模风电联网高效规划与脱网防御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他继2008年后又一次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该项目紧密结合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历时11年,通过产学研用协同攻关,自主创新,攻克了风电联网高效输电规划方法、扩展调节能力的储能优化规划方法、机群大面积脱网防御等关键技术,破解了大规模风电联网规划与安全防御技术难题,项目成果应用于大型风电基地联网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在推动风电联网技术进步,促进我国风电健康发展、推动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破解大风电场群联网的难题
1986年,我国第一座风电场——马兰风电场在山东荣成并网发电,安装了3台20世纪80年代技术最为成熟的丹麦维斯塔斯公司的V15-55/11kW型风电机组,成为我国风电史上的里程碑,揭开了中国以发电的方式大规模利用风能的序幕。
文章来源:《中国电力教育》 网址: http://www.zgdljyzz.cn/qikandaodu/2021/0622/1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