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电力教育》栏目设[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收稿方[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投稿方[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征稿要[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刊物宗[06/30]
电力“减碳”明晰绿色路线图 新能源消纳需超前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本版开设“碳达峰 碳中和·产业在行动”栏目,解析碳达峰、碳中和对行业带来的影响,企业面临的机会,敬请关注。
春日的暖阳照在钱塘江面上,也照进了唐跃明的心里。“昨天多云,我们厂的屋顶发了千瓦时电。”3月11日,站在浙江海宁尖山新区联鑫板材科技有限公司屋顶上,该公司电气负责人唐跃明一脸兴奋。
尖山新区是“天下奇观”钱江潮的起潮地,也是浙江海宁市的主要经济引擎。在这里,370家企业几乎每家屋顶都铺满了光伏板。2020年,尖山新区光伏装机容量达到229.4兆瓦,发电量2.18亿千瓦时,加上沿江的风电,总发电量超过3亿千瓦时,折合年节约煤炭8.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96万吨。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中国成为全球主要排放国里首个设定碳中和目标期限的发展中国家,这也是中国在《巴黎协定》承诺的基础上,在碳排放达峰时间和长期碳中和问题上设立的更高目标。目标之下,电力行业的清洁化进程加速推进,成为碳中和的“胜负手”。
清洁能源逐步替代燃煤
电力行业脱碳将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居于各行业之首,且煤电占我国发电量比重仍在60%以上。当前我国碳减排最迫切的需求在于通过清洁能源发电替代燃煤发电,从而降低电力行业的碳排放。
国网能源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能源电力发展展望2020》显示,2020年工业和电力部门占全部能源消费产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随着电能替代加速,使部分碳排放从终端用能部门转移到电力行业,电力部门将成为最主要的碳排放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而且以煤炭为主,传统发电企业煤电占比很大。”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总工程师兼环保总监王俊表示,国家电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整体思路是严控煤电、气电总量,大力发展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系统集成研发和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和电力市场建设。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要从20%提升至25%,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要达到12亿千瓦以上,以风电、光伏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电量要大幅增加。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情景下,2050年,预计一次能源消费将达到35.4亿吨标准煤,终端消费达到30.5亿吨标准煤,终端用能电气化比例将达到66%,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91%,其中风电、光伏发电占比将达到73%。
低碳化是新一轮能源变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谢宏文表示,风电成本将持续下降,而光伏未来将成为我国上网电价最低、规模最大的电源。技术进步将推动光伏转换效率和工艺制造水平持续提升,推动光伏发电成本下降。
新能源消纳需超前谋划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当前欧美主要国家已完成工业化,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我国尚处于工业化阶段,能源电力需求还将持续攀升,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仍存在强耦合关系,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情况下必须探索一条既能保障能源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又能实现碳减排的务实路径。
实现碳中和的核心是控制碳排放。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减排任务很重。业内人士表示,能源消费达峰后,随着电气化水平提高,电力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电力行业不仅要承接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转移的能源消耗和排放,还要对存量化石能源电源进行清洁替代,必须作出更大贡献。
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关键在于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尤其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我国95%左右的非化石能源主要通过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电网是电力系统碳减排的核心枢纽,电网企业面临保安全、保供应、降成本的巨大压力,同时自身节能减排任务繁重。
“新能源迅猛发展,在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其消纳工作,给电力系统带来了新挑战。”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肖黎春说。
文章来源:《中国电力教育》 网址: http://www.zgdljyzz.cn/zonghexinwen/2021/0325/1022.html
中国电力教育投稿 | 中国电力教育编辑部| 中国电力教育版面费 | 中国电力教育论文发表 | 中国电力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电力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