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电力教育》栏目设[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收稿方[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投稿方[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征稿要[06/30]
- · 《中国电力教育》刊物宗[06/30]
社科院与美国杜兰大学能源管理硕士,聚焦中国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能源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的使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
能源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的使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与更替。
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正是看到了这一发展趋势,2018年携手美国杜兰大学合办了能源管理硕士项目,作为国内首个侧重能源交易的硕士学位项目,课程内容集合了国内能源产业、技术和政策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美国能源行业包括油气及电力行业的前沿理论和交易经验。
能源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在战略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工业飞速发展,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增长、能源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显现。我国能源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结构中,煤炭长期占主导地位,油气等优质能源和清洁能源比重低,电气化水平不高。近年来,我国能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化石能源大量消耗,由此产生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受资源禀赋限制,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给同家能源安全带来潜在风险。发展方式不科学导致的煤、电、油、气、运紧张局面反复出现。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国际能源形势和气候变化问题愈加复杂,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各种约束和矛盾越来越突出,保障能源安全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美国杜兰大学是美国南部历史悠久的私立大学。学校提供诸多专业领域的教育和研究,经过发展该学校更以其商学院和医学院而闻名。该校的商学院拥有全美唯一设在学校的能源类证券交易中心(Energy Equity TradingCenter),其金融方向的工商管理硕士(MBA in Finance)在2008年被金融时报评为全球排名第十的金融学习项目。2013年杜兰大学商学院金融专业硕士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美第五,全球第29的金融学硕士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美国杜兰大学能源硕士优势
1、中国唯一能源管理硕士。顺应能源时代潮流,打造更符合中国国情和本土特色及国际视野与背景的未来能源市场领军人才。
2、全球化的能源界社交平台。中美合作,拥有校内能源交易中心与世界经济政治财经研究机构,与全球精英、机构加强合作交流。
3、中美名校强强联手。中国社科院与杜兰名师荟萃,两校师资共同授12门课,国内上10门课,最后两门去美国杜兰大学学习,体验中美教育文化与理念。
4、不出国门获国际顶尖能源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部批准许可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内在职学习18个月,毕业可拿美国杜兰大学能源管理硕士学位,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可认证。
5、掌握先进的能源管理前沿理论与能源金融实操工具。杜兰大学拥有全美唯一设在校内的能源交易中心(Energy Trading Center),能源金融教育经验丰富,资源充足。
6、学科项目优势强。如果说杜兰大学的金融硕士项目可以归入一流,那么能源硕士项目就堪称顶尖。这来源于杜兰弗里曼商学院常年与美孚、康菲、BP、壳牌等能源巨头合作研究、培养、开发所形成竞争优势。教育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创造价值,更在于难以被模仿和替代,这也是我们希望通过项目赋予学生的特质。
众所周知,能源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电力是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供应和安全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魏昭峰认为,近10年来,我国电力供应能力不断增强,电力结构继续优化,节能减排取得成效,科技进步迈出新步伐,电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供电量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3.6亿千瓦,同比增长8.7%,其中,水电万千瓦,包括抽水蓄能电站2183万千瓦,占全部装机容量的22.2%;火电万千瓦,包括煤电万千瓦,气电5567万千瓦,占全部装机容量67.4%;核电容量1988万千瓦;并网风电容量9581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容量2652万千瓦。全年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4286小时,同比下降235小时。2014年,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
“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为能源电力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电力发展提供了良机。”魏昭峰表示,特别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专门研究了能源改革发展问题,前所未有;第七次会议专门就能源结构调整作出具体部署,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基本形成;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消耗、最大限度抑制生态环境恶化、治理雾霾,已形成全社会共识。同时,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拉开序幕,为今后一个时期电力产业结构调整、电力市场化建设、电力体制机制创新和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章来源:《中国电力教育》 网址: http://www.zgdljyzz.cn/zonghexinwen/2021/0515/1434.html